栏目: 艺术传播知识   作者:佚名   热度:

  摘 要:本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基础、发展的过程,并从大众传播的功能(新闻、宣传、教育、娱乐四个方面)概括了现代大众传播的某些负面影响,最后解释了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拟态环境的出现使大众传播产生了误导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 误导作用 拟态环境

  

  大众传媒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关于它的定义也有种种,但是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他的全部特征,只能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比较赞同郭庆光教授的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这个界定容量很大,关于大众传播的特点都能从中找到。传播者、传播手段、传播的对象、传播的内容、传播的过程、以及由这五个特点衍生出来的传播的范围。其中传播过程的单向作用性质为大众传媒赋予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

  西方早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来。持肯定态度的有:美国政治家J.布来士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法国学者G.塔尔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也对大众传播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在他看来,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库利认为,近代传媒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另一种态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而形成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使大众传播成了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二次大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的加剧,进一步招致了不少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菲尔德和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的观点。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上述两种观点,在当代传播学研究当中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兴起、各种媒体的整合,使大众传播的强大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使人们对它的某些负面影响放松或者懈怠,我们必须提高提高警惕,从深层意义上对其负面影响进行理性与清醒的认识。

  大众传播产生社会影响根源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目前正统的说法是施拉姆总结了拉斯韦尔和赖特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的四功能说,即:(1)监视环境;(2)使社会各不同部分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4)娱乐受众。简单的说,就是“新闻”、“宣传”、“教育”和“娱乐”这四大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在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同时也就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正负影响总是相互依存的。

  一、 在新闻报道方面的负面影响。在新闻报道中,与社会公德和公

  认的善良风格不相符合的内容;不适宜宣扬或公开提倡的内容;可能导致受众不适当的模仿的内容;以及其他可能误导受众或导致不良后果的传播内容,如果堂而皇之出现在媒体上,尽管具有一定的可看性,但总整体而言,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比如:不尊重报道当事人的隐私权的内容,对无辜当事人或受害者的个人资料不适当的公布,这固然使新闻的内容更为详尽,同时也可能导致事件的受害者受到更为强烈和持久的再度伤害。

  二、 在宣传方面的负面影响。正面宣传中因宣传手法、内容、传播方式不当产生与宣传初衷相左的效果,使正面宣传的作用被削弱、甚至抵消。比如正面宣传过头,就会产生虚假的现象,有些宣传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有些内容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宣传只注重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从而导致内容被错误理解或引起歧义。

  三、 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网络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并且在

  众多的信息产品中,教育类占了绝对多数,利用网络教学或者说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问题在于,依靠这种教学环境成长的孩子,知识积累更加迅速,情感教育明显缺乏。记忆效果趋于强化,思考引导明显淡化。技术支持不断发展,伦理约束明显滞后。这一项负面功能在网络世界中表现得尤突出。整日对着机器在游戏中学习,没有真实环境里的情感交流,会使孩子产生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思考的空间却很少,除了眼花缭乱与查找方便之外,很难本带给读者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

   四、在娱乐方面的负面影响。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的特点,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突出世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世俗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重感性欲望的满足,从世俗单纯意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媒介一味注重和迎合大众口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突出表现在大众娱乐节目的雷同、低俗。拉扎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过度沉湎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事实上,大众传播既能监视环境又能歪曲环境,既能整合社会又可引起社会动荡,既能教育人又能造出一披庸人,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大众传播只要发挥社会功能,必然产生两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大众传播固然可以有效地引导受众,但也会误导受众。

  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的产生是因为大众传播的误导作用,使受众不能知晓事实真相或传播者的真实意图。大众传播的误导,不是具体的传播制度、传播者、传播过程引起的,而是由大众传播的本质决定的。大众传播在现实的个人和现实的环境之间横插入一个“拟态环境”,这一媒介环境就构成了大众传播误导的主情境。随着历史的发展,误导和正确引导在不断转化。人类文明是在传播对误导的扬弃中曲折前进和扩散的。

  因此,我们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作出结论,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信息系统,我们研究大众传播积极功能的同时,必须对它的负面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及早防范,尽可能地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传播媒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 《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朱 亚. 《浅谈现代大众传播的某些负面影响》. 新闻记者

   [4] 赵 民. 《大众传播中的反面示范作用及其对策》. 探索与争鸣







    版权声明与提醒: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入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浅谈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下一篇:浅谈突发事件的新媒体传播




      相关推荐